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红山村的粮油栽培基地已悄然“开工”。
没有三五成群的农人在田里繁忙,取而代之的,是几台大型犁地机,沿着垂直的轨道匀速前行。不远处,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,轻盈地掠过绿毯般的稻田,履行着使命。
“眼前这块地有近500亩,你猜咱们现在常驻有几个人来管这一大片地?”园区工作人员王东林指着眼前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,笑着向记者抛出问题。不等答复,他伸出手指道:“六个!农忙时暂时加点人手,也不过十来个。”
这是四川畜旺牧业投资有限公司管护的现代化粮油园区的真实写照。在这里,传统农业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艰苦场景,正被高效、精准、智能化的“无人化”图景替代。
而园区装备的气候、虫情、墒情、苗情等智能监测体系,也促进粮油出产现代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展开。
散布在田间地头的监测器好像敏锐的“神经末梢”,将农田的每一次“呼吸”都转化为数据。“哪块地‘渴’了、‘病’了,体系比人发现得更早、更准。洒水上肥打药,不再是凭经历估摸,全看数据‘说话’。”王东林说。
田埂边,簇新的高标准化农田水沟纵横,能完成全自动排灌,旱涝无忧。犁地、耕种、收割,全程机械“一条龙”。特别是除草驱虫,全交给无人机空中作业,又快又均匀,还削减农药残留。
更震慑的比照发生在耕种季。“曾经靠人工,播完少说要一个半月。2024年开端,咱们完成了全面机械化,三天就能悉数搞定!” 王东林的口气里充溢骄傲。
丰盈季的农忙现象,在园区也被从头界说。巨大的全自动粮食烘干塔矗立在厂房,只需两人操作,便能做到从进料到出干谷,满产时一天能烘干80吨湿谷子。紧邻的深加工车间相同高效,粮油智能化、自动化出产加工,年出产菜籽油约1500吨、大米约1800吨。
四川畜旺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静语和记者说,作为县属国企,该公司以园区为“核”,串起了数千亩高标准农田栽培。此外,还有(海福特)能繁母牛饲养、生猪屠宰及精深加工、茶叶和粮油加工的巨大工业链条。科技不只“种”在田里,更融入工业链每个环节。
而经过订单、股份、劳务、租借等联合方法,园区核心区农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中等水准的10%,带动区也高出5%,还新增300多个家门口的工作岗位。
与此同时,川农大、省农科院、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在园区组建了专家团队,展开水稻病虫防治、海福特母牛饲养等技术服务,提高粮油工业、肉牛工业高质量展开的科技含量。
报料途径:私信“四川新闻网”微信大众号、拨打互动热线“”或发送邮件至“ ”报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