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盛夏的黄昏,太阳依旧晒得稻田发烫,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吴振邦,正站在田埂上查看无人机飞防作业。作为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,他和记者说,靠着绿色种植“原阳大米”,成品大米价格每斤提高了十元到数十元不等,稻农收入稳定增加。
支撑起这份踏实收入的,是一套环环相扣的联农带农机制。县里依托“原阳大米”这块金字招牌,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,联合一批合作社,村里集中土地搞托管,引来项目资金建基地、铺设施。合作社包揽了从统一供种育苗、标准化种植管理到机械化收割烘干的全程“保姆式”服务,让稻农只管按标准种好粮,不愁卖不上好价钱。
类似的联农带农机制,在新乡还有不少,并且有相似点:通过合作社组织生产,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解决技术和销路,通过利益分成让农户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收益。
近几年,新乡市以工业化理念着力打造联农带农产业链条,做实“土特产”大文章,通过打造“7+20”,即粮食、畜禽、油料等7大产业集群,种业、现代食品、农文旅、商贸物流等20条乡村富民产业链,扶持“链主”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,解锁“产业共享力”,带动农户节本增收。
新乡的产业密码,藏在北纬35度的黄金农业带上。这里四季分明、土层深厚,是小麦、玉米等作物南北适应性试验的天然“缓冲带”。依托这一禀赋,新乡建成1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,占全省四分之一,110余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。
中原农谷的崛起,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机。新乡市“顺天时”但也积极“勘水土”,依托中原农谷的科创动能,将地理禀赋与产业思维融合,着力延伸产业链,积极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、规模化经营,加快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、三产业延伸、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。
小麦产业率先破局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全链竞合”:延津县获评全国优质小麦全产业链典型县,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粉加工公司,克明面业新乡生产基地是其国内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,米多奇馍片产量位居全国第一。
“产业升级,更离不开品牌‘点石成金’。”新乡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的人介绍,借势中原农谷,新乡各县(市、区)因势利导、因地制宜持续抓好区域特色品牌打造工作,不断的提高本地消费帮扶产品知名度与影响力,打造了新乡礼物、农谷U选、礼遇共城、获嘉有礼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。
原阳大米通过“稻鳅共养”实现绿色转型,高端产品以克计价;封丘金银花占全国市场占有率60%,成为首批“豫农优品”;延津黑豆、辉县平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,填补河南渔业、食用菌类空白。区域公用品牌将黄金晴大米、楂之恋冻干山楂等4000余种产品推向全球。
更具创新力的是“流量经济”的探索。派力特食品开发香菜味干脆面,借互联网话题打开细分市场;口口妙在晋江食交会首发坚果派,契合健康消费趋势;九多肉多开放加盟,1800家门店年销鲜卤制品超20万吨,旗下检测实验室技术与国际接轨。
一份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新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蓬勃图景:152家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如群星闪耀,年营收300多亿元,带动近89万农户增收致富。
“跟着桂柳干,公司包种苗、包饲料、包回收!”延津县魏邱乡前西南庄村养殖户闫金邦算出他的“养鸭账”,“一只鸭子能赚2块钱,一年出栏6批,容纳3万多只鸭子的鸭棚能收入近40万元。”
6年前,为进一步壮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,延津县招商团远赴广西,引进了全国重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广西桂柳牧业集团。
为帮助企业释放产能,延津探索建立“1+N”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,政府投资和企业一同建设肉鸭养殖基地,并提供工业用地推进肉禽孵化、养殖、屠宰分割全链条发展,同步壮大饲料加工、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,未来还将重点发展有机肥加工、羽绒加工等项目。
这背后,正是新乡市“扶优、扶强、扶大”龙头培育战略结出的丰硕成果。如何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收益?新乡深知需要依靠市场,做大蛋糕。分散的小农户,很难精准把握市场需求,合作社的组织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引入,能够有效提升种植技术实现“种好”,同时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“卖好”。
新乡实施“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工程”,积极聚合各类要素,形成综合优势,通过金融支持、项目扶持、技术服务等举措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、规模大、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。
除了桂柳集团,百威英博集团、娃哈哈集团、首农集团、鲁花集团等五大类20多家国内外大型有名的公司也先后落户新乡。
不仅龙头带动、集群发展,新乡还同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。具体来讲:以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核心,合作社为纽带,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,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,各类主体组成关联紧密、分工明确、链条完整、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组织联盟。
目前,新乡共组建米面制品、肉制品、树莓、休闲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1家,联合体内关联企业115个,带动农民合作社128个、家庭农场31个。
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中精心打磨的利益分配机制——不是企业独吞红利,而是让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、合作社、农户像拧成一股绳的蜜团,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蜜糖”。
河南楂之恋食品公司的千亩山楂基地,在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,前往基地需要穿越“太行十八拐”。
“这里的山楂因黄酮含量高达同类1.5倍,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。”该镇三官庙山楂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新生介绍,品质过硬的山楂是合作社和“楂之恋”长期合作的“黏合剂”,深加工的山楂可以卖到每公斤160元。酸酸的山楂却给农户带去了甜蜜。
在新乡,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早已不是新鲜事,但如何让这根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尝到甜头,考验着“分蛋糕”的智慧。80%以上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新型经营主体、小农户构建的共同体,正用“保底收益+二次分红”的组合拳,破解“企业赚钱、农户保本”的老难题。
保底收益是“定心丸”,让农户敢投入。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最有体会:“不管市场行情咋变,每年企业都按保底价收大米,比自己找销路稳当多了。”这种“旱涝保收”的承诺,让农户放心跟着企业与合作社种优质品种、学标准化技术、进行绿色化种植。
二次分红是“催化剂”,让利益紧相连。“年年都能分红,也不耽搁干其他活儿。”领到分红,卫辉市城郊乡唐岗村村民李治国道出乡亲们的心声。唐岗村依托土地、旅游、劳务等五大股份合作社,全力发展特色产业,投资建设了农贸市场、养鸡场等村集体产业,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这种“赚了一起分”的机制,把农户变成“产业链的股东”,干活更有劲头。
“巧分利”的智慧藏在细节,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,帮助“共享”二字落到了实处。数据会说话:新乡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50余万户,入社成员人均增收3400元。
“分好蛋糕,才能做大盘子。”新乡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这个的人说,合理的利益分配,让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供应,农户有了持续增收的盼头,合作社有了凝聚人心的底气。新乡再次立下目标: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,构建布局合理、特色鲜明、联农带农、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。
如今,在这片土地上,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的“龙头”,而是带着一群人往前奔的“领头雁”;农户也不再是产业链的“末梢”,而是共享成果的“主人”。
当利益分配的天平倾向“共享”,农业产业化的根基就扎得更深。新乡的实践证明:产业的“蜜糖”,只有大家一起酿、一起尝,才能甜得更久,甜到心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